還是要惡俗的從互聯網思維開始說起。
互聯網的崛起太快,快到老一輩還沒來得及退出歷史舞臺,新貴們已經堂而皇之招搖過市。于是新舊之爭變得激烈,新詞源源不斷,質疑和反對也不斷。
轉換時期的爭論是難免的。當蒸汽機開始代替馬屁股,當電動機開始代替內燃機。
所有的立場捍衛并不意味著終生的堅持,而在于從工具到思維的過程,誰曾經痛苦領悟,誰就會誓死捍衛。
大型機發明者的誓死捍衛,必然會輕視個人計算;而個人計算的興起又讓大型機走入陌路;然而,云和端的轉換又隨時在發生著,今天誰也沒有顛覆誰,開始走入了一個均衡狀態。
如果互聯網沒有成為一個被廣泛使用的工具,互聯網的思維就無從談起。互聯網思維一詞的出現,其實已經默認了這一工具的普適性。
而思維就在這樣的前提下自然的產生了。這并非是刻意創造的一個詞,而是一種自然發生。
站在今天我們類比,會說并不曾經出現過蒸汽機思維這一詞,這個詞可能并未顯性的提及,但蒸汽機思維確實廣泛存在。
大規模可復制的生產,即是蒸汽機思維的產物。這個思維幾乎曾經統治了任何行業。標準化,規模化,可復制。從工農業生產,到現代服務業,肯德基麥當勞亦無不是蒸汽機思維的產物。
工匠思維曾經被蒸汽機思維沖擊的無還手之力。那些值得紀念的純手工打造,正一一被置入博物館。流水線成了絕對的主流。
但工匠思維也沒有死,從主流的舞臺退出,靠堅實的小部分支持,也可以活著,很小一部分還活得很好。
雖然無法做到趕盡殺絕,并不表示蒸汽機思維的出現是一個倒退和錯誤。
但蒸汽機一旦從工具變成思維,帶來的后果就是削足適履。如果你的腳正好在40-41之間,你必須選擇40或者41的鞋子。而這種壓迫之后的習慣,讓你自然的以為,你就是一個穿41鞋子的人,你對這個結果深信不疑,會脫口而出。
蒸汽機是一種高級的替代,而互聯網思維是一種回歸。回歸,比替代的顛覆更大,因為其在邏輯上是要去回歸原點去重構,而非效率的升級。
這個時代,理所當然就變成了最大的束縛和障礙。因此其破壞性更大的出現在成功者身上--這些是曾經積累了豐富的knowhow而認為很多事情是理所當然的人。
如果你要一臺內燃機實現反轉,不是意見容易的事,所以我們在后面架上一套復雜的機械系統,讓其最終可以輸出兩個方向的轉動;這幾乎已經被認為是理所當然,但是電動機的出現已經讓雙向轉動不成為一個問題了,可是我們還沉浸在通過附加設備這樣的習慣之中。
那些沒有半點積淀的后來者,在新思維的刺激下,更容易意識到這一點。
互聯網思維給傳統行業帶來的恐慌,并非因為這個思維難以理解和接受,而是一切重回原點的時候,沒有歷史的人思維更快。
這有點像游牧民族殺向農耕民族。是原始和野蠻擊敗了文明和精妙。日耳曼蠻族可以輕松的攻下了羅馬。當然,即使淪陷,但羅馬還是羅馬人的羅馬。
蠻族在任何革命和戰爭中都會取得勝利。即使中國有了萬里城墻,只是延緩了時間,最終也未能抵擋。
但城墻確實有用,所以中國一直抵抗到了元朝。
如果你是帝國的君王,此時該去建城墻,還是去回歸野蠻?
每一次蠻族的沖擊,對舊文明都是一個毀滅性的打擊,但沖擊過后,有助于建立一個更夯實的文明,這是人類文明交替進化的歷史。
蠻族最大的特征就是不怕犧牲。今天我們看到的去哪兒,樂視這樣的玩家,都是不怕死的主,死了無所謂,贏了就是一切。
蠻族的思維就是0和1,二進制壓縮了可能,抹殺了周旋。
文明的潰敗,才剛剛開始。
現在來建萬里長城,已經來不及了。參戰,是唯一的選擇。
版權聲明:本文為原創文章,版權歸 imcoffeir 所有,歡迎分享本文,轉載請保留出處!
發表評論